近期,上海 、杭州、苏州等地的高溢价地块再度点燃土地市场的热情 。尽管新房销售尚未完全企稳,土地市场却已显示出蠢蠢欲动的迹象。2025年以来,企业在投资端表现出发力迹象 ,特别是在市场经历“大浪淘沙 ”后,房企对核心区域的优质地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据克而瑞重点统计的30个城市土拍数据显示,2025年前7月重点溢价成交地块比重达到30% ,拿地金额TOP100总金额同比增长33%。
土地市场结构性回暖在全国土地市场成交规模尚处于低谷且未有企稳势头的情况下,以一二线为主的核心30城地市率先企稳 。2025年1-7月,重点30城含宅地块成交面积5520万平方米 ,同比增长17%,与全国300城面积同比下降9%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出市场结构性回暖正在发生。
在土拍热度方面 ,随着核心城市加快优质地块供应节奏,溢价地块比例及平均溢价率不断攀升。前七月,30城溢价地块数量占比达到30% ,为近三年新高,较2024年增加12个百分点,拿地情绪已被带动起来 。溢价地块的平均幅度同样提升迅猛,2025年前7月为26% ,几乎较过去两年成倍增长。
企业端表现分化聚焦到企业层面,整体表现仍十分割裂。丧失投资机能的企业短期难以翻身,面对捡漏的机会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截至7月 ,销售TOP100中仍有半数房企尚未有新增土储入账,但在头部企业带动下,投资金额已实现正增长。2025年1-7月份新增土储中 ,百强房企的新增总价和建面之和为6828亿元和5802万平方米,金额同比增长33%,虽然涨幅较前六月略有收窄 ,但连续4年下滑的走势已出现企稳苗头。
在面积上同比下降1.2%,但也恰恰反映了当前企业拿地更集中在核心城市高总价、高货值地块,这与上文所述30城土地成交回暖相互印证 。
头部企业积极拿地能够在当前观望情绪较重、且核心城市总价较高情况下“拼命拿地”的企业 ,毫无疑问是央国企和部分区域深耕的名企,而这些企业也正是销售10强乃至20强的头部企业。2025年前七月,销售百强房企拿地集中度依旧保持高位。TOP10房企新增货值占百强的比重达到70%,较上月微降3个百分点 ,但较2024年末增加8个百分点,市场格局进一步集中于头部企业 。
拿地销售比上,10强房企达到0.41 ,远超过其他梯队以及行业平均的0.3。全口径销售TOP10中,诸如中海 、招商、绿城、金茂等前七月拿地金额成倍增长,过去两年拿地较多的保利发展 、华润置地等依旧保持稳健的投资速度 ,同比分别增长95%和51%,优质的改善地块补充足以支撑其这些企业未来销售规模。
高溢价地块投资情况相较于拿地积极性的恢复,高溢价拿地则更能体现企业拿地补仓决心 ,以及对城市基本面的看好。全国层面的数据不免有些失真,在投资聚焦一二线战略趋同之下,企业在30城的表现更具代表性 。根据CRIC统计 ,核心30城中,溢价拿地数量大于5块的企业基本是有实力的央国企和深耕杭州的滨江,而溢价拿地占比最高的是滨江、绿城、华润置地,分别达到100% 、84%和73%。招商、建发、金茂比重基本在40%之下。
进一步来看 ,30城中,真正的高溢价地块谁在投资?根据前七月溢价率TOP10(30城含宅且拿地金额>1亿元)地块显示,溢价率超过100%的两宗地块均被建发房产所拿 ,分别位于杭州和成都 。而前十中,可以看到,中海 、滨江、招商各占了两块。
综合而言 ,目前企业投资的聚焦点相对一致,均是以一二线优质地块作为投资要塞,僧多粥少之下难免竞争激烈。较高的总价 ,也劝退了部分民企和地方国企,央国企在这些城市一枝独秀 。而优质地块的吸引力仍在逐步提升,毕竟“改善项目撑起半边天”已经被市场所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