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ness官网代理

平安举牌人寿、太保玄机

Exness

  来源: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导语:平安举牌保险央企H股 ,既能延续高股息投资逻辑 ,又能让监管的关注点不再过于集中于险资持续“吃入”银行板块,显得更为均衡。

  “热闹 ”背后

  短短一周内,连续两起举牌行动 ,在低迷许久的保险板块激起了久违的涟漪 。

  至8月11日,中国平安(601318.SH)与其旗下资产管理公司平安资管,合计买入1.4亿股中国太保(2601.HK)H股 ,持股比例升至5.04%,达到举牌条件 。

  四天之后的8月15日,香港交易所最新披露的信息显示 ,平安持有中国人寿(2628.HK)H股比例也达到5.04%,触发举牌。 

  市场舆论反应,几乎是“本能向 ”的。

  大多数投资者认为 ,以平安的资金体量,动辄数十亿的加仓并非难事,触发“举牌线”在所难免 。乃至部分投资者调侃 ,“平安资金太多 ,随便一买就‘举牌’了”。

  平安是国内最懂保险的公司,它去买同行的股票,自然被解读为“看好行业 ”。于是 ,太保、国寿股价应声上涨,整个保险板块迎来一波急行军 。部分分析师更进一步,把这当成行业拐点的信号:既然龙头都出手 ,说明行业最坏时刻已过。

  另一类猜测,则落在香港子公司业务上。太保资管香港孵化了RWA(Real World Assets,真实世界资产)平台 ,试图通过境外市场连接实物资产和跨境投资 。国寿香港资管则在港资管体量上占优,而平安香港一直被视为相对偏弱。于是,“举牌是为了占位”的解读之说 ,也颇为流行。

  这些说法听起来都合情合理,也让事件更添热闹气氛 。

  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层,便无法解释一些关键细节:为什么两次举牌之间间隔仅四天?为什么比例控制得精确到5.04%?为什么买的是港股而不是A股?

  而真正的逻辑 ,并不在这些表面化的猜测中。

  业内人士指出 ,平安举牌的真正原因,或是“资产荒”下的财务投资需求,以及借举牌释放姿态信号的策略。

  5.04%“玄机 ”

  对于举牌中国太保H股一事 ,8月14日,中国平安相关负责人回应媒体称:“相关投资属于财务性投资,是险资权益投资组合的常规操作 。”

  从投资标的的选择逻辑看 ,这一说法确有其合理性 。

  “资产荒”,是近年来保险资金的关键词。利率下行遇阻,债券投资收益难以支撑;而权益市场的优质标的有限 ,能同时兼顾安全性与收益率的投资标的更是稀缺。

  过去几年,保险资金的举牌对象集中在银行 、公用事业和基建企业 。然而,随着持股比例上升 ,空间逐渐缩小,继续加仓已不再合适。保险公司本身,尤其是股息率稳定 、估值较低的央企保险股 ,自然成为符合“财务性投资 ”逻辑的新目标。

  会计准则变化 ,也为此类投资提供了财务上的驱动力 。

  平安是业内最早大规模使用OCI(其他综合收益)会计科目的险企之一。通过OCI,高股息股票的分红能够被计入利润,既能满足监管对稳健投资的要求 ,又能在财报上展现收益。

  年初时,中国太保和中国人寿的股息率大多维持在5%至6%,完全契合险资在“资产荒”下追求稳定收益的配置需求 。 

  据接近平安的人士透露 ,平安在今年初就已悄然增持太保股份,只是未达到披露线。此次集中买入后,才触及5%的举牌门槛。

  更值得注意的是 ,它选择的并非A股,而是折价幅度更大的H股,也进一步强化了其追求性价比的财务投资考量 ,而不是战略性并购或行业整合 。

  然而,如果仅仅是普通的“财务性投资”和“常规操作 ”,后续的操作细节则显得过于精巧甚至刻意。

  公告显示 ,持股比例被精准控制在5.04%。既不止步于“略低于5%”的模糊区间 ,也没有进一步逼近7%、10%的实质性持股权 。太保、国寿两边持股比例完全一致,形成“一碗水端平”的格局 。两次公告时间紧密相连,间隔仅四天。

  这些非“常规操作 ”范畴的精准控制 ,让行业内读懂了另一层含义:这不仅是“资产荒 ”下单纯的财务投资,更像是一次经过精心设计的“信号”释放。

  与银行股相关

  更深层的背景在于,保险资金过去几年频繁举牌银行股 ,持股比例不断提高 。银行股固然股息率高 、风险低,但险资大规模持有,已经令市场、甚至监管侧目。

  在这样的环境下 ,平安举牌保险央企H股,既能延续高股息投资逻辑,又能让监管的关注点不再过于集中于银行板块 ,显得更为均衡。

  某种程度上,这是一次“分流”——把部分投资动作转向行业内部,将给出一个更容易被接受的解释 。

  对于平安自身而言 ,举牌太保和国寿并不会带来实质性经营权 ,也无法改变央企的战略路径。但它至少形成了一种“在场 ”的关系:与央企同行保持互动,在行业信号层面展现支持。

  与十年前险资大举举牌银行、地产 、基建相比,如今的举牌逻辑已截然不同 。

  过去 ,险资举牌常常伴随长期并购或战略整合的设想;今天,它更多是一种财务投资的出口和行业内的姿态表达。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张文